清朝的性文化控制——變相的婦女屠宰場
清朝皇帝的影視熱還沒有完全過去,今天在熒屏上依然見到張鐵林、張國立的光輝形象。在他們身上,清朝皇帝簡直就是真龍天子,煥發著真理和睿智
2025-02-26
清朝皇帝的影視熱還沒有完全過去,今天在熒屏上依然見到張鐵林、張國立的光輝形象。在他們身上,清朝皇帝簡直就是真龍天子,煥發著真理和睿智的光輝。我轉而想起我們的專業話題,對于性,清朝的這些統治者是個怎樣的態度和觀點呢?于是我翻閱了一些資料,驚訝地發現,身邊嬪妃成群的清朝皇帝,竟然對臣子臣民實施著嚴酷的性控制。
清王朝的統治者雖然在民族身份上當時屬于“異族”,但是他們能夠很好地“異化”自己,成為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意識到要鞏固統治地位,光靠武力是不行的,還須有軟的一手,加強精神上的統治。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一套說教正是有利于鞏固統治地位的精神武器。
清朝統治者坐定江山后,意識到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倫主張是控制異族、鞏固政權的最好思想武器,而《金瓶梅》、《西廂記》、《牡丹亭》、《肉蒲團》等“淫詞小說”恰恰是褻瀆“天理”,違礙三綱五常的自由思想的載體,于是中央禁令頻頻而出。
順治皇帝頒布第一道禁令,嚴禁刊行“瑣語淫詞”,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黃色讀物”。到了康熙大地的時候,一再重申嚴禁“瑣語淫詞”、“淫詞小說”,議定對“小說淫詞”要“嚴查禁絕”,將版本與書一并盡行銷毀。
對于販賣淫穢讀物的制造者,懲罰也是很嚴厲的。嚴查禁絕后,如不聽政府的法令,仍行造作刻印者,當官的要罷官,當老百姓的要挨打流放:“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市場面者杖一百,徒三年。”
于是乎,嚴令重刑,雷厲風行。幾乎每個皇帝登陸基后,都有詔諭反復張揚這些禁令,以示自己的嚴正。而地方官吏為了避免革職,則變本加厲,層層加碼。其結果不難想象,在這種文化專制主義的禁令下,必然是玉石俱焚,將許多具有社會意義和文學價值的作品統統打入“冷宮”。
但是,猶如我國十年動亂的時的“四人幫”一樣,實行一種“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封建特權政策。雖然這些書在社會上查禁非常嚴格,但是當權人物則不在此列。
清昭梿《嘯亭續錄》卷一翻書房就記載說:清王朝“定鼎”后,“設翻書房于太和門西廊下,揀旗員中諳習清文者充之……有戶曹郎中和素者,翻譯絕精,其翻《西廂記》、《金瓶梅》諸書,疏節字句,咸中綮肯,人皆爭誦焉”。對那些王公貴族、八旗子弟來說,《金瓶梅》并非禁書,而且讓人們從漢文翻譯成滿文,以供公子哥兒閱讀,“人皆爭誦”。當時《紅樓夢》也作為淫詞小說迭遭禁毀,但在清宮內府,《紅樓夢》故事的插圖公然可以畫在墻壁上,慈禧太后就是一個地道的“紅樓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投稿整理編輯發布,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應有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文章、圖片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發送到管理郵箱舉報,且提供抄襲的相關證據,一但查實,會在24小時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最新推薦
熱門排行
古代女子選妃內幕:竟然要被太監摸遍全身
明朝早期,還實行嚴格的殉葬制度,皇帝死后妃子要殉葬,其慘烈程度歷朝歷代都很罕見,但即便如此,民間女性也不能回避選妃。實際上,即便明朝
吃完這些壯陽菜 讓你欲火焚身
男性平時過于操勞,難免會造成精力不足,所以這時候可以從飲食上適當的攝取一些壯陽的食物來保障男性的精力,建議可以多吃一點。下面小編就為
古代皇帝如何選妃?顏高無毛是上品
近年來,宮廷劇泛濫屏幕。在看慣了唐明皇和楊貴妃、漢武帝和衛子夫等皇帝娘娘的愛情故事后,很多觀眾想當然以為,皇帝選妃子,就是如此隨
皇帝入洞房時不為人知的習俗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
性愛面前 看孔子對性是怎么說的
孔子認為,性欲是人們的共同需要,是無師自通,與生俱來的。他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個人要想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養,
古代房中術養生著作 有哪些
古代房中術涵蓋的氛圍非常廣,并不是有些人認為的主要是性,還會把氣功、養生結合在一起,這方面的著作有很多。那么,古代房中術養生著作有哪
為什么林黛玉是紅樓夢第一美女
其一,林黛玉嫵媚風流之美。黛玉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
楊貴妃魅誘唐玄宗的風流游戲
不久,總管太監高力士出使閩粵時,發現莆田縣名醫江仲遜年僅十五歲的女兒江采蘋不僅容貌出眾,而且詩文過人,可謂是色藝雙全。于是,高力
古代皇帝的第一個女人竟是他的奶娘
古代的人生孩子早,當然性發生的時間也就更早了,尤其是古代的皇帝皇子們,那他們的第一個人都是誰呢?古代皇帝性學教育早中國古代宮中男
揭秘中國古代最好色的十大皇帝
對于古代皇帝來說,縱然有紅宮佳麗三千,也似乎依舊難以滿足他們,還要去民間大肆處搜刮各種絕色美女。下面是中國古代最好色的十大皇帝,來看
相關評論